倾听历史回响 ——走进毛泽东在吉水三次调查旧址

遗迹,是历史的见证,是文化的载体。借助一处处饱经沧桑的红色旧址,能展现出中国共产党筚路蓝缕、风雨砥砺的奋斗历程。

吉水县素有“文章节义之邦,人文渊源之地”的美誉,自隋末建县以来有1400多年的历史。这是一个底蕴深厚的文化古县,更是一片充满活力的红色热土。毛泽东、朱德、曾山、黄公略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都曾在这里留下光辉的足迹。

1930年,毛泽东在这里开展了三次调查,撰写了《东塘调查》《大桥调查》《木口村调查》,让这方热土增添了格外的历史厚重。

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用好红色资源、赓续红色血脉等重要论述,进一步挖掘红色历史,传播红色文化,讲好红色故事,让革命薪火代代相传,全面落实关于在全党大兴调查研究的工作要求,吉水县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江西重要讲话精神,坚持深化基层党建“三化三争”主题活动和红色名村建设同步推进、同向发力,统筹原赣南中央苏区修缮、传统村落保护、美丽乡村建设等各类资金,对古建筑、革命遗址等进行全面修缮。同时,以扎实做好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工作为契机,对毛泽东在吉水三次调查旧址进行高标准系统提升,努力将其建设成传承红色基因的铸魂工程、大兴调查研究的精品工程、党建引领传统村落保护的示范工程。

现在,就让我们走进那段峥嵘岁月的现场,倾听历史的回响。



毛泽东东塘调查旧址"老众厅"

走进东塘调查旧址

平檐马头墙、硬山顶,前后两进的四合院,这栋晚清建筑是吉水县枫江镇东塘村的总祠——老众厅,当年,毛泽东就是在这里开展“东塘调查”的。跨过门槛,来到正厅,一块黑板格外引人注目。“天上有个太阳,地上有个红军,两个相比一样红;天上有朵白云,地上有个白军,两个相比一样白;天上有片乌云,地上有颗黑心,两个相比一样黑。”曾经书写在这块黑板上的三句话得到了毛泽东的赞赏。

1930年10月,毛泽东在新余罗坊确定了“诱敌深入”的反“围剿”作战方针,率领一个警卫排从新余返抵吉安城,布置吉安撤退和反“围剿”准备工作。为了解“村乡两级苏维埃在土地斗争中的组织和活动情形”,在反“围剿”战争中如何保证根据地群众的切身利益?使群众全力支持反“围剿”斗争;苏维埃地方政府是否健全和巩固?能否最大限度发挥作用?土地分配后农业生产的状况,农民的经济来源和生活状况等问题,在返回吉安部署红军撤退转移途中,毛泽东进行了广泛的社会调查。

1930年11月7日,毛泽东带领一个警卫排,经岭口、谷村、豪石、坪洲风尘仆仆地来到吉水县同水区第十五乡东塘村(今枫江镇坪洲村委东塘村小组)苏维埃政府驻地“老众厅”。一到此地,毛泽东立即与前来迎接和安排他休息的村政府秘书兼该村平民小学教员胡德顺了解情况,并连夜在老众厅前栋召集村干部、部分群众召开座谈会,详细了解该村人口、户数、土地分配和家庭副业、群众生活等情况。胡德顺作为此次调查的主要协助者和调查对象,毛泽东详细地调查了他的家庭情况、经济状况以及在土地分配中的得失。

当天晚上,毛泽东在所住的“老众厅”后栋右厢房内,在一盏油灯下写下了篇幅小、内容广,通俗易懂的《东塘调查》。通过调查,毛泽东用生动、具体的事实证明,赣西革命根据地从革命暴动成功以来,土地分配政策已深入人心,土地革命运动开展得轰轰烈烈。

如今,毛泽东在东塘紧密联系群众的一幕幕都通过丰富的文物、图片、视频和生动的陈展语言,在东塘调查展览馆再现。

近年来,吉水县依托毛泽东东塘调查旧址,挖掘红色阵地蕴含的时代价值,围绕“东塘调查”红色主线,按照“一大主题、五大系统、九大板块”的总体设计,将红色文化遗产融入红色名村建设,打造“红旅融合综合体”创意产业基地。积极推进“党建+传统村落保护”工作,加大革命文物保护力度,将毛泽东东塘调查旧址作为重点保护利用项目,对11处受损的传统民居进行了抢救性保护维修。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市场运作”的协同互动原则,建设了东塘调查展览馆、调查学堂、初心广场及红军食堂等。其中,可容纳60余人的调查学堂主要用于开展授课、研学。

2019年,东塘村被列为第五批中国传统村落保护名录;2021年,东塘村被确立为第二批省级红色名村;2023年9月,东塘调查旧址被列入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现场教学点。如今,东塘调查旧址已成为广大党员干部开展党内集中教育,接受革命洗礼,学党史、悟思想的首选之地。



毛泽东大桥调查旧址"邦伯第"

走进大桥调查旧址

白墙黛瓦,檐下红椒成串挂;门前小溪,桥下溪水潺潺流。走过这座前后各由3块长石板构成的青石板路桥,来到吉水县黄桥镇大桥村,一座雄伟的纪念碑矗立在眼前,纪念碑上写着醒目的“没有调查没有发言权”几个大字。当年毛泽东就是走过这座桥来到大桥村,并在“邦伯第”祠堂大门口开展调查的。

1930年11月8日上午,毛泽东带着一个警卫排从吉水县枫江镇的东塘村出发来到大桥,并坐在大桥村“邦伯第”祠堂门口休息。他利用短暂的休整时间,找来乡苏维埃政府主席孙修恩和几个村干部,当场以口问笔记的形式,写下了《大桥调查》一文。由于当时所带的纸张不够,《大桥调查》的最后部分记录在了烟盒纸上。因此,《大桥调查》也被当地老百姓称为“烟盒纸上的调查”。

调查过程中,毛泽东与他们拉家常,了解大桥村的基本情况。通过调查,毛泽东了解到这个村总共有五个姓氏,1957人。赣西南苏维埃政府土地改革后,每人分得8至9箩田,粮食产量不够吃,因此村里的青壮年会在农闲时到吉安城、赣州城做工赚钱来补贴家用,在家的农妇通过织布来赚些油盐钱。同时,毛泽东还了解到当时乡里正在招募红军,大桥村有18个人自愿报名。这些都是毛泽东了解农村革命实际后,认为吉安具备土地革命的条件,引导农民开展土地革命斗争的重要基础。《大桥调查》这篇光辉的农村调查文献,为土地革命政策的制定实施和扩大红军等提供了第一手资料和实际依据。

为了完美呈现毛泽东大桥调查的光辉历史,开发黄桥镇红色历史资源,吉水实施“大桥——湴塘——云庄”“红古绿”精品旅游线路的总体规划。本着修旧如旧、最大程度还原其本来面目的原则,对“邦伯第”祠堂实行恢复性修缮。并通过平整“邦伯第”前的土地,修建广场、教育景墙、花坛、生态停车位、红色文化墙、红色文化广场长廊等项目,打造大桥调查红色教育基地,丰富了大桥调查旧址的深刻内涵。

同时,利用周边传统建筑,精心建设了“大桥调查旧址陈列馆”。运用数字声光电等技术,辅以文字与图片并茂的展陈形式,讲述黄桥革命故事,追溯革命历史,传承红色基因。设立“大桥革命烽火”“大桥调查”“大桥调查后的革命斗争”“大桥革命人物”四部分,集中展示了1926年—1949年黄桥镇的红色历史,让人们了解当地前辈先烈奋勇参加革命的感人故事。

2018年,大桥调查旧址被评定为江西省第六批文物保护单位;2023年,大桥村被列入第六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2023年9月,大桥调查旧址被列入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现场教学点。


白沙镇党员干部在毛泽东木口村调查旧址重温入党誓词

走进木口村调查旧址

走进吉水县白沙镇木口村,眼前是一片郁郁葱葱的古樟树林。其间有一棵古樟尤为高大,裸露在外面的、密密麻麻的根像很多手臂互相拥抱着。它有1300多年历史,围径17米,需10多个成人牵手才能合围,遮天蔽日,气势雄伟,是江西十大古樟树之一。毛泽东开展木口村调查时,它站在这里见证了这一光辉历史。

除了古樟,那些书写在古屋墙壁上的“红军是工农子弟兵”“打倒土豪劣绅”等宣传标语同样是木口村历史的见证者。至今,木口村有39条保存完好的红军标语。在当时,这些“墙壁上的号角”为宣传党的政治纲领、发动群众、瓦解敌军起到了很大作用。2021年,木口村被评为江西省十大红色标语展示点之一。

1930年11月21日,是木口村值得载入史册的日子。那一天,毛泽东在吉安城布置完红军撤退工作,率领六十多人的部队从水南翻山越岭赶往白沙,途经木口村。他领着队伍,风尘仆仆,晌午时分来到木口村。队伍一进村,毛泽东一刻也没休息,利用中午吃饭前的时间立即在木口村彭氏祠堂开展了一次实地调查,详细了解了村政府委员及本村所杀反动分子的成分,并写下《木口村调查》一文。

毛泽东通过对木口村的人口、劳动力、土地、经济社会情况以及对所杀反动分子家庭情况的分析,得出“中农在平分土地中不但无所失而且有所得,富农小地主则在农民的激烈斗争中更要走到反革命阵营去的”的结论,并提出了“杀掉的七个反动分子,小地主富农各三人,流氓一人,证明小地主富农当土地革命深入时,有许多是要走向反革命方面的。但这七个人是否每人都应该杀,却是问题”的观点。

《木口村调查》一文篇幅仅有一千五百多字,语言朴实、简洁,数据翔实、细致,为当时党了解农村和城镇的情况,研究革命斗争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制定正确的方针政策,提供了丰富、详实的第一手材料和重要依据,对于当时土地革命顺利开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木口村革命历史悠久,红色遗址众多,红军指挥部、红军宣传部、红军幼儿园、红军医院等旧址保存完好。近年来,吉水县高度重视木口村调查旧址的保护和提升,深入开展了红色史料发掘和史实考证,对村内红色革命遗址进行了修缮,在彭氏宗祠原址上建立了木口村调查陈列馆、遗址遗迹展示馆。

旧址按照小专题式的陈展方式重新布展,馆内分为毛泽东四次到白沙、木口村调查和墙上的号角三个部分,全面展示了1929年春至1931年夏,毛泽东先后四次来到白沙,帮助地方开展革命斗争的情况;重点展示了《木口村调查》原文及相关历史背景;详细展示了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红军部队每到一处,广泛开展宣传活动时留下的红军标语。

木口村调查,虽然已经过去90多年了,但其调查方法和艺术以及深入细致的调查作风,在大兴调查研究的今天尤具借鉴意义。2020年,木口村调查旧址被列为全县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吉水县委党校校外教学点。2023年9月,木口村调查旧址被列入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现场教学点。

从光荣的历史走来,向美好的未来走去。

“调查研究是谋事之基、成事之道。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更没有决策权。”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调查研究的重要性。今天,对毛泽东在吉水三次调查的最好纪念,就是用好调查研究“传家宝”,走好群众路线,练就调查研究硬功夫,不断改进工作作风,破解发展难题,将一项项调查研究的宝贵成果,化为一个个描绘美好蓝图的具体实践,创造出更多经得起实践、人民和历史检验的实绩。



记者:皮芳

责编:周春蕾

初审:袁平

二审:郭海红

三审:许祖平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