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评线】江右时评:实施劳动教育需要精准施策

近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就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加强大中小学劳动教育进行了系统设计和全面部署。《意见》强调,要根据各学段特点,在大中小学设立劳动教育必修课程,系统加强劳动教育。

在过去相当长的一个时期里,劳动教育虽然在政策文件中有所体现,但在教育实践中却往往被忽视。各地劳动教育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在学校中被弱化、在家庭中被软化、在社会中被淡化”的现象,“以劳树德、以劳增智、以劳强体、以劳育美、以劳创新”的育人实效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孟子曰:“天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颜元道:“君子处事也,甘恶衣粗食,甘艰苦劳动,斯可以无失矣。”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离开劳动,不可能有真正的教育。”劳动教育具有塑造健全人格、磨炼顽强意志、锤炼高尚品格的重要作用,从这个意义上说,新时代弘扬劳动精神、加强劳动教育、重申劳动价值,是对劳动教育本质认识的回归。

在新时代实施劳动教育,需要各方齐心协力、共同推进。对于学校而言,就要注意“淡化形式、注重实质”,避免走入只见“劳”不见“育”、只是“活动”而非“劳动”的误区,在目标、对象、资源、方法等方面精准施策,真正将劳动教育落到实处。

始终坚持问题导向,精准设置教育目标。以问题为导向,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极为鲜明的理论品格。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要坚持问题导向,把问题作为研究制定政策的起点,把工作的着力点放在解决最突出的矛盾和问题上。随着劳动教育缺失的“后遗症”逐渐显现,越来越多年轻人出现了“肩不能扛,手不能提”“能躺着绝不坐着”的“劳动恐惧症”。落实劳动教育,首先就要搞清楚目标是什么,存在着哪些现实问题。要牢牢把握教什么、怎么教、怎么评、谁负责等劳动教育的核心,进而有针对性地解决教育工作者在开展劳动教育上“不想干、不愿干、不敢干、不会干”等问题。

牢牢把握学生特点,精心回应学生需求。不同学段、不同年龄的学生在认知水平、学习能力和自身素质方面相差较大。学校在开展劳动教育时,要注重贴近学生实际,把握学生特点,分类施教,精准回应学生的成长成才需求。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特点,确立劳动教育的课程目标。例如,小学重点培养学生的劳动意识和劳动习惯;中学侧重培养学生的劳动技能和劳动价值观;大学则重点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创业思维及能力。在课程的设置和实施过程中,要注意兼顾科学性和合理性,以中小学为重点打造大中小学相互衔接的劳动教育体系,形成劳动意识、能力、习惯相统一的教育教学体系,扭转学生对劳动的偏误观念,进而促进实现全面发展。

充分利用地方资源,精细选取教育素材。我国东、中、西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不一,城乡学校拥有的教育教学资源丰实程度迥异。在开展劳动教育时,要注重充分利用地方和学校的资源,就近取材、精心取材。例如,城市学校可与高新企业合作,依托新产业、新业态,借助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运用人工智能技术搭建网络空间、虚拟环境教育情景,创新劳动教育形式,挖掘劳动教育新内涵,鼓励学生开展创造性劳动;而农村学校则可以开发一批诸如农业、传统工艺、非物质文化遗产等领域的劳动教育课程,开展花草种植、工艺设计、电仪器维修、养殖小动物等方面的劳动实践。通过充分利用地方资源,使劳动教育贴近日常生活,融入生活实践并最终引领生活。

民生在勤,勤则不匮。我国正处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时期,面对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全面实施劳动教育以培养合格的时代新人显得更加迫切。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必须全面贯彻落实“五育并举”的党的教育方针,精准推进劳动教育,引导青少年牢固树立“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价值取向,在劳动中知稼穑之艰难、察民生之疾苦,激发他们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的动力,进而让热爱劳动、自立自强、艰苦奋斗在全社会蔚然成风!

沈林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