妍论|每一点改变,都为了未来

人们常说,形成或改变一个习惯,只需要21天。在抗击疫情的远超21天的时间里,许多改变已经悄然发生。它可能只是你我某个细小的生活习惯,可能涉及一个巨大产业的转型,也可能是一种观念和态度的建立……我们应该如何看待这些变化,又有哪些改变需要从“应急态”转为“日常态”?评论员们有话说。

分餐制,走进寻常百姓家

郑  颖

西红柿炒蛋、红烧肉、炒生菜……跟往常一样,年轻的90后李安又给家人烧了几道可口的小菜,不同的是,以前一个盘子一道菜,如今一个盘子分四格,每格放一小份菜,这是她在疫情期间特意从网上买来的分餐盘,他们家也走进了“分餐时代”。除了家里的分餐,在外聚餐时,越来越多的顾客开始向服务员提出公筷要求,分餐制渐成流行。

觥筹交错、筷来箸往,曾经是中国筵席中最常见的场景,围桌共食是公认的饮食文化,互相夹菜更是亲密关系的体现。但是,突如其来的疫情,让人们对合餐制有了新的思考。几双筷子在一盘菜里左翻右翻,几把勺子在一锅汤里搅来搅去,它所带来的一系列健康问题已无法回避,更多人开始呼吁分餐。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感染科主任张文宏就告诫:“分餐制不是愿不愿意的问题,而是就是要做。不分餐,在疾病面前,就是裸奔,不做就要承担后果。”

▲南唐顾闳中的传世名作《韩熙载夜宴图》(局部)展示了古代分餐制的情形

事实上,饮食习俗的变迁呈现“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趋势 。人类社会初期,以采摘为主的饮食方式造成了人类的分餐制;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食物的丰富,人们聚在一起共享美食,形成了合餐制;如今,面临不断出现的公共卫生问题和疾病隐患,分餐制需要“重出江湖”。

分餐制走进寻常百姓家,是政府的有意引导,也来自群众的切身体验。疫情期间,“分餐不分爱,公筷更文明”“群众餐桌无小事,一筷一勺见文明”……各种公益广告、倡议书层出不穷,目的只有一个,促成全社会形成文明、科学、健康的用餐新风尚。通过分餐,大家明显感觉到,想吃什么,就挑什么,能吃多少,就吃多少,轻松自在,其乐融融。当然,也有人会感觉,分餐制多了一分麻烦,少了一分热闹和人情味,但和生命健康安全相比,一切都是浮云。

流行还应成为常态,分餐制不仅是疫情防控形势下的权宜之计,更应培养、长久保持为一种良好的生活方式,这需要大家的共同努力。日积月累,习惯成自然,一场餐桌革命正在你我的见证、参与下,方兴未艾。

社交文明应成“日常态”

邹  沛

前段时间去超市购物,有一些变化显而易见:绝大多数人戴上了口罩,在菜摊肉摊前扎堆挑选的人少了,排队付款时大家开始自觉保持一米距离……2020年的这场疫情,给我们上了深刻一课,让每一个人或主动或被动地发生了一些改变,社交习惯就是其中之一。

疫情是一面镜子,既照见了我国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也照出了公民文明素养、公共卫生治理的漏洞短板,社会交往中存在的社交文明、社交距离等问题在这段时间被放大。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社交习惯,逐渐明白“空间”与“距离”不一定是隔阂,也代表文明与素养、尊重与保护。可以说,倡导社交文明是人心所向,也是社会趋势。这次疫情让我们补上了个人防护中的一些卫生短板,迅速养成了倡导多年的文明社交习惯。公共场所少一些聚集,排队等候相隔一米;咳嗽打喷嚏要避开他人、遮掩口鼻;在传染病高发季节戴好口罩,见面少握手或不握手;等等。文明存乎每个人举手投足之间,在一言一行,也在一点一滴。这些“小动作”正是我们阻隔病毒传染、疫情传播“大问题”的有效屏障。

文明习惯的保持,要经过长期的行为实践,需要宣传、教育与法治推动,更需要每个“我”的自律。如今全省各地都在有序开放餐饮堂食,各行各业的复产复工正在全面铺开。在恢复正常生活中,我们唯有反躬自省、时时慎独、从我做起,不因情况有所好转就产生麻痹思想和侥幸心理,不让防控形势和文明行为“此消彼消”,才能真正构筑起整个社会大厦的“免疫系统”与文明根基。

只有让社交文明成为“日常态”,才能对得起这场难以忘却的战“疫”。

“云”,让生活更美好

陈盛香

最近,一些高校运用PS技术制作的“云毕业照”引发“围观”,被网友点赞是战“疫”好姿势。不仅“云毕业照”,云学习、云办公、云买菜、云看展、云过节、云演唱会……一场疫情将全民带进了“云生活”。“云”,重塑着人们的生活方式,推动着社会的运转和革新。

疫情之初,社会经济活动似乎被按下了“暂停键”。面对生活里的麻烦,经过短暂的不适应之后,人们表现出了极大的韧性,很快把工作和生活转到“云端”。从疫情初期“云监工”雷神山、火神山医院建设,到直播带货打开“买买买”的全新模式,再到足不出户便能在“云游四方”中放飞自我,宅家抗“疫”的特殊时期,为互联网全面嵌入社会生活按下“快进键”。而“万物皆可云”的背后,是众多受疫情冲击的传统行业危中寻机,积极寻找转型突破口,加快创新经营模式以应对变局,正所谓“失之东隅,收之桑榆”。

“云生活”虽然打破了我们往常的生活模式,但给我们的生活增添了不一样的色彩。比如“直播带货”,与传统网购和电视购物相比,直播购物更直观、更真切,对商品的展示也更加立体,其强烈的参与感和体验感,让人产生信任和购买欲。加之专业人士、网红、明星、主持人等参与“直播带货”,直播间诗词、典故、历史与货物齐发,人们在购物的同时也欣赏了一场场精彩的综艺脱口秀,“圈粉”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当然,“云生活”不可能囊括现实生活中的所有美好体验。“云聚会”不能代替促膝交谈,“云演唱会”带不来现场音乐会的氛围,“云游”的虚拟体验也无法替代线下旅游的真实感受。但是要看到,在我国网民规模已突破9亿的当下,“云生活”的普及与发展已然成为时代之趋。事实上,以这场战“疫”为契机,借助科技的力量,“云生活”已经深入人心,与传统生活互相补充、交相辉映。未来,以人们需求为创新方向,不断拓展、不断深化,“云生活”不会只是“疫”时之需,还将延续下去,并展现出更加强大的成长潜力,让我们的生活更加美好。

▲柯恩雅在父母卤菜店案板下上网课

你努力的样子很美

余  霞

你一定听说过“案板下上网课的小女孩”的故事吧:柯恩雅,湖北宜昌小学一年级学生,父母在本地集贸市场卖卤菜。疫情期间,恩雅不能到学校上课,父母也没时间在家陪她,只能把她带到条件艰苦的卤菜店,安排在案板下面逼仄的铁架间学习。“案板上是生活,案板下是未来”,有些梦在昏暗处也发着光,恩雅努力学习的样子,恩雅一家努力生活的样子,让人温暖和感动。

其实,小女孩和家人的故事只是一个缩影,疫情中这样负重前行的普通人还有很多。有的开了实体店,现在生意不好、难以为继,那就关店不关张、线上找商机。据统计,仅今年2月,就有超过100万新商家在淘宝开店,其中超过两成来自线下店铺。有的承包了几亩果园,但疫情让采摘游的城里人锐减,那就学着网红当主播、自家宝贝自己吆喝。现如今在全国各地的农村,每天都有数万名淘宝村播通过手机镜头将滞销的农产品送出深山,送进千家万户。有的导游一时还开不了工,那就上网课研究业务、做景点直播圈粉,随时准备“满血复活”。还有的健身教练转做外卖骑手,私企老板兼职网约车司机,不论是转换跑道,还是积蓄力量,都在奋力生活……

▲柯恩雅脸上充满了笑容

疫情来袭,扰乱了所有生活常态,人们面临各种各样的困难,许多人陷入前所未有的困境。前路充满不确定性,唯一可以确定的就是不能等待、不能犹豫、不能逃避,在企盼大环境转好的同时,不忘自助、自强、自救。这好比命运之手搅了你的棋局,而你仍然要把残局走下去,那就好好走吧,把它走出新的条理来。眼前的生活,未来的希望,都取决于你——在该努力的时候竭尽全力,在该改变的时候抓住时机。

这就是我们经历的这个冬天,焦虑不安、困难重重甚至举步维艰,但一直向着春天努力。艾青说:“时间顺流而下,生活逆水行舟。”认清时代、拥抱变化,生活会给那些勇于逆流而上的人更多选择和可能,让他们拥有更加可期的未来。

来源:江西新闻客户端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