岭下花开——中国铁路南昌局集团有限公司岭下村扶贫工作纪实

1.空中俯瞰江西省九江市修水县东港乡岭下村,村落四面环山,村内九分山一分田。丁波 摄

空中俯瞰江西省九江市修水县东港乡岭下村,村落四面环山,村内九分山一分田。丁波 摄

“这些都是从我们村里运来的,现在我们还卖土鸡蛋,量不多,阿姨您要不要买一些?”在中国铁路南昌局集团有限公司岭下村扶贫产品直销点,脸蛋红扑扑的售货员戴芳敏一边利落地收拾着货架,一边热情招呼着顾客。

货架上,菜籽油、山茶油、金丝皇菊、百合、鱼干等地道的农产品琳琅满目;小店中间,几袋岭下村自产的冷水稻米码得整整齐齐。“我们村里的米都是冷山泉水灌溉,不打农药,自家吃的,营养丰富,口感也好。”戴芳敏熟练地向顾客介绍。

7.南铁扶贫干部帮助岭下村村民陈长星联系自产蜂蜜的销路。目前,陈长星养蜂产出的原生态百花蜜,可以在位于南昌铁路体育馆旁的岭下村扶贫产品直销点购买。 丁波 摄

南铁扶贫干部帮助岭下村村民陈长星联系自产蜂蜜的销路。目前,陈长星养蜂产出的原生态百花蜜,可以在位于南昌铁路体育馆旁的岭下村扶贫产品直销点购买。 丁波 摄

从“贫困户”到“致富带头人” 依靠双手丰衣足食

今年21岁的戴芳敏是岭下村人,家里有8口人,原来是江西九江修水县东港乡岭下村建档立卡的贫困户。前几年,戴芳敏跟着父母在温州打工,今年由于疫情影响,没再出远门,在南昌的岭下村扶贫直销点干起了售货员。

铁路驻村扶贫干部黄洪华是戴芳敏他们家的包保干部,“小姑娘原来很内向,见人不说话,去年我们直销点开了之后,找她过来她开始还不敢。”黄洪华说,当时费了不少嘴皮子,才说动小戴来试试,不想才短短几个月,这个见人就躲的羞涩姑娘已经独自撑起了直销点的工作。“小戴人老实,能吃苦,旁边的商户都喜欢她。”

“来这里是对的,我觉得得到了很多锻炼。”既能有一份稳定的收入,又能帮村里的乡亲们卖卖货,家里脱了贫,爸妈一起来了南昌务工,戴芳敏对现在的状态很满意,“我喜欢城市,有不懂的可以慢慢学,日子肯定越来越好。”

戴芳敏的爷爷戴玉香还住在岭下村,刚刚被评为村里的“创业致富先进”。“原来是贫困户,后来是‘脱贫先进’,现在是‘致富带头人’。”今年73岁的戴玉香皮肤黝黑,满脸沟壑,一见到来家的扶贫干部就笑得见牙不见眼。

戴玉香老两口原先住在简陋的土坯房里,为了帮助他们家脱贫,黄洪华他们时不时就去老戴家,为他细细盘算,办理补助手续。“老戴的大孙子每年有残疾补助,俩读书的孩子有教育补助,他家养的鸡、鸭、猪、牛、羊都有补助,这些党的好政策我们要告诉他们,鼓励他们多养殖,早脱贫。”

如今,戴玉香种了8亩田,养了2头猪、3只羊、60多只鸡鸭。村里很多人家都在外地务工,勤劳的老戴还接了不少“业务”,代人插秧。“他们在外面打工1人1年也就2万左右,我在家种田搞养殖,一年也能有2万元的收入。”

2018年下半年,南铁投入帮扶资金在岭下村启动110亩油茶项目,让荒山变金山,戴玉香在了解项目政策后果断以土地入了股,待油茶有收成之后便有分红。2020年初,南铁又克服疫情影响,在岭下村增种了50亩茶叶,请来技术专家教大家种植技术,戴玉香便跟着种了2亩茶叶。“活到老学到老,现在扶贫政策好,我们靠自己的双手就能过上好日子。”

5.今年2月底,岭下村劳保手套生产车间复工复产,目前已生产劳保手套23万双,定向销售了19万双。丁波 摄

今年2月底,岭下村劳保手套生产车间复工复产,目前已生产劳保手套23万双,定向销售了19万双。丁波 摄

从“扯筋”到“同心”,思想扶贫内生动力

岭下村距离县城76公里,有精准扶贫户62户267人,是国家“十三五”期间重点贫困村。2015年,南铁扶贫工作队住进了岭下村。

2018年3月,驻村干部夏晖和黄洪华来到岭下村担起了村里的脱贫重担,10月,第一书记邹道银住进村里脱贫攻坚,专啃脱贫“硬骨头”。

邹道银他们刚来岭下村的时候,村民们并不认账。“反正过几年就是要走的,说了也没用。”为了得到村民的认可,邹道银对照17项脱贫指标,采用“画图作战”的方法逐项落实。62户贫困户谁住在哪儿?谁家达标了,谁家没达标?怎么解决?桩桩件件都要看板销号。邹道银的笔记本上密密麻麻记满了各类问题和诉求,“你能帮他们解决问题,他们就愿意相信你。”

帮助贫困户戴笑连解决厕所堵塞问题,帮助贫困户郑小兰到县残联办理了残疾证,上户调节平国党、平国文兄弟之间矛盾,……村民无小事,工作队经常组织村干部一起走家串户了解具体情况,普及帮扶政策,解决村民问题。“光我们跑不行,我们要带着村干部一起,让他们树起好形象,得到村民认可。”

驻村之初,岭下村的管理比较粗放,15个村小组15条心,选贫困户、评低保,所有的村务工作都十分吃力。“村里的土话叫‘扯筋’,意思就是相互扯皮,思想不统一。”为了统一村民思想,提高他们的自治能力,调动村民的脱贫积极性,邹道银他们想了很多办法。

“我们首先树立起‘党建+扶贫’的理念,以党建促脱贫。”扶贫先扶志,邹道银特别注重在脱贫攻坚中发挥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定期组织党员组长会、贫困户感恩会、帮扶干部会,用党建+扶贫”的模式引领脱贫攻坚工作,协助乡党委做好村干部的选人用人,学习别人先进的脱贫经验和管理方法,以党风带动民风的转变。“通过扶志、扶智、扶治,实现真正脱贫,最重要的就是推行‘三议三公开’决策机制,我们用这种办法只开了一次会,便评定了村民最关心的2019年低保人选,体现了乡党委、村委、村民互动最佳融合。”

“我们村的民风通过扶贫得到了很大的转变。”村委会书记邓鸿雁很有感触。邓鸿雁今年30岁,是驻村工作队来了之后推选出来的岭下村最年轻的一任村支书。“我们现在不断强化民主管理,‘党务、村务、财务’三公开,村民都很认可。”

既讲清“幸福是劳动创造出来的”的道理,又讲清“党和政府实施精准脱贫”的政策,还通过发放扶贫宣传小册子,开展脱贫先进典型案例宣传,让村民看到脱贫希望有盼头,认识到脱贫并非遥不可及,高不可攀,进而坚定脱贫的信心和决心。驻村工作队重视思想扶贫,不断激发内生动力,2018年、2019年度在岭下村实行激励表彰机制,每年评选表彰先进村小组和先进个人。“通过梳理身边榜样,发展勤劳致富带头人队伍,让大家知道该怎么干,也增加致富信心。”邹道银说。

16.岭下村孩子笑脸 丁波 摄  (2)

岭下村孩子笑脸 丁波 摄

变“输血”为“造血” 真脱贫不返贫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要彻底脱贫,首先就要提升他们的脱贫信心,教会他们脱贫本领。”如何让贫困户获得持续的收益,有信心脱贫不返贫,这是扶贫攻坚中邹道银他们思考最多的问题。

今年受疫情影响,岭下村农副产品线下销售受阻。邹道银和驻村工作队的组员们经过深思熟虑,决定通过“扶贫+互联网”的形式,再为消费扶贫添一把力。

“红茶大米桑果酒,地道好货全都有。”2020年5月14日,邹道银首次在网络直播平台尝试为岭下村的农副产品“线上带货”,2000余人同时在线关注,24小时收看人数破5万。“思路还是要活,扶贫工作也要与时俱进。”拿着带货“成绩单”,邹道银很高兴。

2019年8月,在驻村工作队的大力推动下,修水县南源农产品销售有限公司成立,随后,岭下村扶贫产品直销店、“岭下农货”微信电商平台成立,主要销售岭下村农产品并辐射到东港乡和修水县。成立至今,该公司已通过“贸易+网络+实体店”的模式为岭下村村民销售27万元的农产品。“我们一头去农户家上门收农副产品,一头往外面送,搭建销售桥梁,既能销售岭下村农副产品,增加村民收入,壮大村集体经济,还能培养村干部经营能力。”邹道银介绍。

大米、蜂蜜、红薯粉,岭下村纯天然的农副产品纷纷走出了大山,为村民再添一笔收入。在消费扶贫的基础上,岭下村的扶贫产业发展同样欣欣向荣。

扶贫干部夏晖负责落实南铁对岭下村的产业帮扶,“现在村里建设了2座50千瓦的光伏发电站,每年为村集体创收5万;生产劳保手套可增收9.6万;村里110亩油茶和50亩茶叶已经种下去了,马上还准备种30亩猕猴桃,这三个项目产生效益后,村集体每年可增收30万元,入股村民每年可为增收5000多元。”

夏晖介绍,为了安置不能外出就业的剩余劳动力,几年来,驻村工作队通过“党支部+产业+务工”的帮扶模式,成立了文生鞋业岭下村加工车间,岭下村还与永莉鞋业合作生产劳保手套,再加上村里的种植产业等,共提供务工岗位57个,实际务工36人,其中贫困户21人,让村民能在家门口务工。

邓金标今年60岁,之前由于父亲常年瘫痪在床,母亲年事已高,家里实在揭不开锅,他只能去临近的渣津镇打些零工,一个月千把块的收入,还很不稳定。“那时候真是连饭都吃不饱”,回想起过去,邓金标很感慨。

2017年,岭下村设置了两个保洁员岗位,年收入1.2万,邓金标成为其中一员。2018年,邓金标和妻子接下了整个村子的保洁工作。“虽然脏一点,累一点,但村子变美了,我们的日子变好了。”邓金标笑着说。

除了负责村子的保洁,邓金标还在不断扩大自家水稻和冷水茭白的种植面积,从2016年的3亩水稻、半亩茭白,增加到现在的8亩水稻、5亩茭白。“8亩水稻一年可以赚一万元,茭白每亩可以赚4000元,我今年还养了6只羊,还准备再养几头猪。”邓金标掰着手指算着账,眼里充满了希望,“都是党的政策好,我今年还给我妈买了个逍遥椅,逍遥!”

如今的岭下村,阡陌交通,鸡犬相闻,村口新立的村名牌上书着“生态岭下村”五个鲜红大字,村里的“感恩亭”“振兴亭”不仅是村民们的公交亭,也是大伙休闲好去处。铁路援建的“火车头”希望小桥方便了村民通行,卫生室、图书馆、健身场地、活动中心,村民们的日子越过越有滋味,越来越有盼头。

汗滴禾下土,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岭下百花开,十分精彩,百般甜蜜。

村子美了,思路活了,收入涨了,日子好了。自2015年至今,岭下村脱贫摘帽,村集体经济由0增长到30万元,99%的贫困户已脱贫,共60户265人,贫困户人均收入由2015年2385元增长到2019年7450元,贫困率从14.54%降至0.16%。(吴朋珊)

来源:手机江西台 

编辑:刘星晨

审核:夏侯寅

终审:许祖平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