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知府铁铸文峰山》故事新探

【编者按】杨巴金主席撰写的《<汪知府铁铸文峰山>故事探析》经《井冈山报》、《学习强国・江西平台》刊出后,有不少读者致电给作者表示进一步的关切和询问,主要内容有:《汪知府铁铸文峰山》故事未予详细叙述,尤其是后来罗陵秀才化咒的情节不宜缺失;熊概家族到底是姓熊还是姓胡,为何《明史》中说他是丰城人;吉水县从明代后期至清代中进士的人数,以及在全市的总排名情况等。为此,作者就这些疑问特意作了补写,现予以刊出,以飨读者。

《汪知府铁铸文峰山》故事新探杨巴金

《汪知府铁铸文峰山》故事在吉水县可谓家喻户晓、妇孺皆知,其结局让后世人既痛恨又惋惜。但是,读者们对该故事主人公——熊概和汪知府未必熟悉,内心也很想知道其中哪些是真哪些是假,以及这个故事背后所蕴含的寓意。在此,笔者为之作简要探析。

(七里湾鸟瞰)

01

“汪知府铁铸文峰山”故事

文峰山座落在吉水古县城东南方3里处,其外形像毛笔头倒立,峰顶直戳云天。因东南方在风水堪舆学中称作巽位,“形家所谓巽方,文峰特秀也”,故又称作巽峰,是该县文风蔚起的象征。

(远眺文峰山)

相传文峰山长着一种竹子,竹子年年会长出新竹笋。山上每长出一根竹子,吉水就有一人中秀才、举人或进士,所以民间有“文峰山上翠竹多,进士状元中全科”的谚语流传。明代后期,吉安府有一位贪赃枉法、为非作歹的汪知府,因担心自己被朝廷治罪,想来巴结时任南京右都御史兼刑部尚书的吉水人熊概。那天中午,熊概回到七里湾溪山村探亲,因旅途疲劳,又与亲朋好友们喝下几盅吉水老冬酒,很快就酣酣地睡着了。汪知府来到七里渡,欲乘船前去熊概家。村民们乘熊都堂午睡之机,想借机惩罚一下汪知府,于是将他的官轿、官靴抬放在七里湾的沙滩上。汪知府乘船过江后,看见熊都堂的官轿、官靴摆放在沙滩上,以为他在轿内,屈膝便拜。那时正值三伏天中午,汪知府在沙滩上足足跪了一个多时辰,差点昏死在沙滩。汪知府受辱后,不吸取教训,反而千方百计要报复吉水。他拜师学会堪舆之术,认定是文峰山给吉水人带来文风,便骗人去砍断山上的竹子,可是老竹子被砍断,明年新竹子发得更多。于是,他又从外县调人去文峰山挖竹篼,却因竹根仍深藏于地下,两三年后就长出一大片竹林。汪知府无计可施,便要“铁铸”文峰山。他用铁与铜锻烧成汁,然后坐在地上施法,口里大声念着咒语,将铁水从自己头上倒下去。就这样,汪知府被铁水烫死,吉水的文风从此也被罩住了。

五十年后,云游四海的罗陵秀才回到家乡,听说吉水文风被汪知府用铁水罩住,便来到文峰山顶。他一番施法后,口里大声喊道:“铜要烂,铁要锈,一百年后要反复。”果然在一百年之后,吉水的文风不减当年。‍

02

故事主人公——熊概和汪知府

关于熊概的生平事迹,《明史·列传》卷159有传,共608字,可见他在《明史》中占有重要一席。熊概(1385—1434),字元节,号芝山,吉水县七里湾溪山村人。他的仕履经历是:永乐九年(1411)中进士,授御史。永乐十六年擢为广西按察使,不久后转任广东按察使。洪熙元年(1425)正月,以原官职巡视江浙一带。宣德年初,升为大理寺卿,仍巡抚江南。宣德五年(1430),升为南京右都御史,不久后兼任刑部尚书,是南直隶都察院名符其实的“一把手”。宣德九年(1434)十月某天,因突发疾病而死于任上,年仅50岁。

(熊概故里——竹山新村)

前段时间,笔者应《江西文史》刊物编辑之约写成《<明史·熊概传>订误》一文,在详加分析的基础上最后得出4点结论。第一,熊概生活于明代前期,其父熊直一岁前姓熊,此后一直姓胡,直到去世。熊概出生于吉水县,是以吉水县籍和“胡概”之名参加科举考试的,说他的籍贯是吉水县应无任何异议,丰城县只是他的祖籍地。第二,熊直一岁丧父,随母亲杨槜改嫁给时任古田县尹、吉水人胡时中,所以《明史》中“幼孤,随母适胡氏”的表述只符合熊直,并不适合熊概。第三,熊概家族是宣德五年(1430)才恢复熊姓,并安排他唯一的弟弟棨仍然姓胡,以承祀胡家香火。第四,清乾隆朝《明史》编纂者为何没有采用万历《吉安府志》、雍正《江西通志》以及明初官员梁潜、杨士奇等人记文中的正确说法,从而造成《明史·熊概传》基本情况的表述有误,其原因不得而知。

关于汪知府,读者们只知道他姓汪,时任吉安知府,生活于明代后期。至于其名、其字、其号是什么,以及籍贯是哪里,哪年中举人或进士等,均无法得知。‍

03

该故事真假之辩析

读者也许会问,真的有“汪知府铁铸文峰山”这么一回事吗?为此笔者很肯定地说,它是假的。理由有四:

第一,从时间先后的角度来看,熊概是明代前期的人物。他于永乐九年中进士,之后授御史一职,7年后升任广西按察使,不久后转任广东按察使。宣德年(1426—1435)初,熊概被提拨为大理寺卿,职责是巡视南直隶和浙江一带。直到宣德五年(1430),他升任南京右都御史后,才开始拥有对江西官员监察之权,可惜宣德九年十月,又突发疾病而死于任上。而《汪知府铁铸文峰山》故事中有明确的时间交待,即发生于明代后期,两个主人公生活的时间并不一致。

(熊概故里旧祠)

第二,从与熊概同时代的吉安知府姓名的角度来看,明代前期吉安府并没有汪姓知府。据万历《吉安府志·轶官表》卷3载,明成祖永乐年中,吉安知府名叫兰芳,他是绛州人,且府志中有传。从宣德三年(1428)开始,朝廷任命贾节为吉安知府。宣德九年,朝廷又改任陈本深为吉安知府,他是宁波人,府志中也有其传。可见熊概从入仕到去世,吉安府3任知府均不姓汪,且都有惠政,与贪脏枉法、欺压百姓的汪知府丝毫沾不上边。

第三,从与熊概同时代的吉安府副职的角度看,那时也没有汪姓官员。据万历《吉安府志·同知》栏载,宣德九年(1434)费斌任吉安府同知,即知府的副职,为正五品。此前,吉安府曾长期空缺同知一职。该府志《通判》栏又载,永乐年中是邢麟任吉安通判,他是武阳人,且府志中有传;宣德九年,改任孟瑄为吉安通判,此后是李缙、莆田进士余耀担任吉安通判。此外,从永乐年中至宣德年末,吉安府的推官、 府学教授、府学训导、经历、照磨、知事、检校等官职中,均没有汪姓官员。

(熊概故里新祠)

第四,从整个明代吉安府的汪姓知府角度来看,仅是在万历二十年(1592)湖北黄梅县的汪可受曾赴任吉安知府,此外并无汪姓知府。汪可受(?—1620),字以虚,号静峰,万历八年中进士。初授浙江金华县知县,因有政声,不久后升任吉安知府。又因政绩突出,任满后督学山西,迁陕西右布政使,累擢兵部侍郎,总督蓟、辽等。说到汪可受在吉安任职期间的作为,历代《吉安府志》和《江西通志》都评价极高。他上任前,白鹭州书院因被特大洪水冲毁,洲上已停止办学长达57年。此后他募集巨资,牵头在白鹭州复建书院,并新建很多附属设施。汪可受一直体恤民困,不畏强暴,正直清廉,曾被明神宗旌表为“天下清廉第一”。试想,他清廉为政,一路升官,何来担心自己被惩处之说!他作为吉安府“一把手”,所辖管的吉水县能够文风鼎盛,科举繁荣,官员辈出,岂不是自己德政的一部分,何必去破坏其风水呢!

此外,整个明代吉安府副职中的汪姓官员,仅有正德年(1506—1521)末任府学教授的汪惠,他是浙江奉化人,官位不高,权利也较小,且与熊概生活的时代相差近百年。‍

04

吉水为何会有这样一个故事

《汪知府铁铸文峰山》故事在吉水县流传甚广,究其原因,主要有两方面。

一方面,自北宋至明代中期,吉水县一直文风鼎盛,科举繁荣,中进士人数在吉安全市乃至江西全省均排名较前。据中华书局2017年2月出版的《吉安登科考》(汪泰荣编著)载,宋代时,吉水中进士211人,全市中进士1248人,占比17%,排名全市第二,仍接近于第三名泰和与第四名安福进士人数之和。排名第一的是庐陵县,其地域包含当今的吉州、青原和吉安县,且是郡城所在地,所以也是文风鼎盛之地。元代时,朝廷于1315年才开科取士,先后举办16次科考,共录取进士1139人,其中吉安全市中进士43人,而吉水中进士19人,排名第一。排位第二的庐陵县,中进士7人,另有5个县并列第三位,各中进士3人。此外,吉水县隐士如刘诜、郭钰、杨允孚等人,虽然未中进士,却是全国响当当的知名文人,元代大学者虞集、欧阳玄和揭傒斯对刘诜等人的评价都很高。明代中期以前,吉水县科举盛况更为可观。“翰林多吉水,朝士半江西”、“状元多吉水,朝士半江西”、“水绕鉴湖弦,文江出状元”、“一门三进士,隔河两宰相”等谚语就是赞美这段时间。但是,从明代后期至清代,吉水县中进士的人数有明显下滑,与邻县安福、庐陵相比也有明显差距。例如,以明万历十七年(1589)己丑科为界,此前吉水县共中进士431人,排名全市第一;庐陵县中进士392人,排名第二;安福县中进士322人,排名第三。但是,从该年到明代灭亡的56年间,吉水中进士仅16人,而庐陵县有29人,安福县有40人;泰和县也超过吉水,有18人中进士。整个清代,吉水中进士仅35人,而庐陵县有54人,安福县有65人。

(七里湾大桥)

这里有必要插叙一下。汪泰荣老先生是永新县人,治学严谨,著述甚丰,但也涉及统计口径的问题。例如,1054年设立永丰县后,欧阳修家族、乐安县流坑村董氏家族的进士已全部划离吉水,而历代《吉水县志》均会计入;八都镇曾敏行家族的进士全部划归峡江县;杨万里的岳父罗天文故里因是共和国成立后才划归吉水县,其家族10余名进士仍划归庐陵县等等。尽管如此,据《吉安登科考》书载,吉水县历代中进士482人,居全市第一;庐陵县中进士475人,居第二;安福县中进士427人,居第三;假如再加上特恩科、副榜进士等名额,庐陵县因是府城所在地,占有天然优势,该县则有进士546人,排名全市第一;吉水县共有进士519人,排名第二;安福县共有进士469人,排名第三。

另一方面,为何要选择熊概作为故事的另一主人公呢?原因有两点。第一,熊概中进士后即授予御史,这是专门对官员进行监察之职。此后,他升任按察使、大理寺卿以及右都御史等职,这只是官阶的提升,但职责仍是负责官员监察工作,自然是贪官污吏最惧怕之人。又因“汪”与“枉”字谐音,引申为行为不合正道或违法曲断之意,于是将这位吉安知府定为汪姓。

第二,从熊概的个人性格来看,他是一位正直清廉且用法严苛的官员。说到熊概的用法严苛,清初《明史》编纂者曾将他与另一位吉水老乡周忱作比较,如《明史·周忱传》卷153载:“先是大理卿胡概为廵抚,用法严。(周)忱一切治以简易,告讦者辄不省。或面讦忱:‘公不及胡公。’忱笑曰:‘胡卿敕旨,在祛除民害;朝廷命我,但云安抚军民。委寄正不同耳。’”《江南通志·周忱传》卷112中也说:“先是胡概用法严刻,忱济以宽时。”有鉴于此,因熊概不讲人情,执法甚严,自然被编纂者选作为故事的另一主人公。‍

结  语

笔者认为,对科举文化的信仰是《汪知府铁铸文峰山》故事产生的主要根源。因为在古代社会里,普通百姓假若要想实现“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目标,唯一的途经就是参加科举考试并获得成功。自北宋至明代中期,吉水县历来文风鼎盛,科举繁荣,中进士人数一直排名全市第一,但从明代后期至清代,吉水县科举人数有明显下滑,于是坊间有“好事者”从风水学的角度编纂出此故事,既为县民寻得心理上的慰藉,也为此事增添一层神秘的罩纱。其实,《汪知府铁铸文峰山》故事的流传,只是该县先人想表达祈求文风鼎盛、冀望学子金榜题名的一种朴素愿望。

供稿:杨巴金

编辑:李强

审核:夏侯寅

终审:许祖平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